乐信,一场有关信任的战争
整理分享乐信,一场有关信任的战争 ,希望有所帮助,仅作参考,欢迎阅读内容。
内容相关其他词:,内容如对您有帮助,希望把内容链接给更多的朋友!
浅友们家电维修小编又来了给大家介绍文章了~我是史中,我的日常生活是开撩五湖四海的科技大牛,我会尝试各种姿势,把他们的无边脑洞和温情故事讲给你听。如果你特别想听到谁的故事,不妨加微信(微信号:shizhongpro)告诉我。乐信,一场有关信任的战争文|史中鉴于浅友人数有点多,而且分属不一样圈层。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犹豫了好久。于是我决定先写五行警示语:理性消费,借贷有风险,别人能买的东西你不一定能买。理性消费,借贷有风险,别人能借的钱你不一定能借。理性消费,借贷有风险,别人能过的生活你不一定能过。理性消费,借贷有风险,别人能走的路你不一定能走。理性消费,借贷有风险,生活不是过家家,在真实的世界里流血,没人能替你包扎。中哥绝不鼓励无脑借贷消费,能为你负责任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自己。(一)值得被信任的人我不敢肯定,是不是人人都有过这种情绪。有一天你在两人夹击之下投进了一个中场三分,你在对方滑铲的千钧一发踢进了一个底线吊射,你在台灯昏黄的光线轮廓下写出了一个让自己热泪满噙的段落,你在答案时间还未过半时工整地解出了试卷最后一道大题,你随手拍的一张*照片似乎道尽了生活的疾苦,你在深夜里抓起吉他弹出了一个这世界上没人曾想到的**,你偶然的迷人笑容让穿着雪纺连衣裙的班花脸红地低下了头。那一瞬间,你确信自己就是那个“天选之人”。但大多数时候,这种感觉并不会像手心的痣那样随时伴随你。后来,你凌空抽射却扭伤脚坐在场边,你枯坐在桌前数着木头的纹理却思维枯竭,你竭尽全力拍的照片在朋友圈却寥寥点赞,琴在你手里像一只快要渴死的羚羊。父母同学把你当成普通人,就像地铁里冒着臭汗斜眼玩着消消乐的那种普通人。除了一个人,因为曾经看到了你的灵光乍现而确信你有所不一样,那个人就是你自己。你确信自己就要被点燃了,但火柴盒侧面的红磷像被*轰断的机场跑道那样戛然而止。这就是你——这半截火柴——依旧冷静地坐在这里的原因。我不敢肯定,是不是人人都有过这种情绪。我猜在这春天和我迎面而来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想过“点燃自己”这样令人生疑的动作(这就是为什么我刚才说,别人能过的生活你不一定能过)。但是,如果你真的恰好有过梦想但并未实现,那么我不知是该对你说恭喜还是节哀。但至少有人不认命。郭子辉天生觉得自己和“无人机”这东西有缘,他爱飞机镜头里的那种辽阔。但他的父母爱郭子辉在国企里上班的样子。他跟父母说无人机也许能用来赚钱,父母说你再这样不务正业肯定毛都赚不到。所以坏消息是,他没办法说服父母满足他这种“飞行癖好”,更坏的消息是,无人机他自己也买不起。赵文博是个双面女生,一面是刚毕业的新手数据分析师,另一面却是个资深的Coser。她说不敢告诉同事们她是个Coser,因为很难让人相信一个Coser能做好数据分析。她的父母看上去有点优柔寡断,因为她想报一些提升工作能力的课程,父母却打听来打听去生怕花冤枉钱。你有没有发现,当我们谈梦想的时候,我们谈的其实是相信。相信是一种宝贵的东西。因为它意味着对没有发生的事情的笃定。遗憾的是,大多数时候,相信很难在两个人身上达成,哪怕是在最亲的人们之间。郭子辉终于忍无可忍,每个月几百块,分期买来一台无人机。就是这台无人机,一举帮他成为了老家温州的红人,他拍摄的温州被无数人点击。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航拍工作室,也有了一个**的名字:飞手。赵文博也不忍了,在网上分期买了英语和UI规划的课程。虽然她没有像小说里那样,策划案一鸣惊人,被老板拜为区域经理神*,但她的提案倒是越来越成熟,不会被领导直接打回来了。以上这两个故事,是我在Kr拍摄的一系列纪录片里看到的。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件事。年的时候,刚毕业的我阴差阳错去了云南电视台工作,月薪块。当时没有浅黑科技,甚至没有公众号平台,甚至没有微信。今天的“中哥”那时候是个办公室里最小的“阿中”。但热爱科技的小火苗倒一直燃烧着。那一年我的理想很简单,买一个苹果最新的iPodTouch4。(你问我为什么理想不是买同期爆款iPhone4?原因是:我不可能买得起,干脆放弃。)*是,我省吃俭用攒了六个月钱,攒够的时候*已经降到了。我的iPodtouch当时我有什么非买它的理由吗?我坐在桌前冥思苦想半天,那种感觉就是喜欢。那种不得到就不行的喜欢。我猜这和荷尔蒙有关。当我最终摸到iPodTouch那种圆润而细腻的质感时,我觉得生命里有一种东西变得和谐了。我没日没夜地搞越狱,下载各种App,甚至还装了一个能让它具备电话功能的“苹果皮”。我在朋友聚餐时把它掏出来,仿佛自己就是全饭馆儿最靓的仔。这个闪着光的设备,某种程度上塑造了现在的我。其实我挺幸运的,最后终于惊险地攒够了钱。如果当时可以选择分期买的话,我会不会像郭子辉和赵文博那样,选择提前半年拥有这台iPodTouch4呢?历史没有假设,但我觉得这个话题里,似乎隐匿了一些宇宙的奥秘。我继续看片儿。武汉大学生田瑞天生着迷于机械感十足的光学设备,他曾经省吃俭用淘来一部二手的海鸥DF-1胶片机,在课余时间为人拍照,享受自己和影像设备之间的*。为了拍摄一部构想已久的短片,他刚刚分期买了一部大疆无人机。张晨光在最热血的年级痴迷于*,但那时候*很少来*演出。好不容易等到一场上海演唱会,张晨光却不好意思向父母要巨款买票,于是他向个同学每人借了块钱,后来用一个季度慢慢还清。我大概能懂,那个年纪的*,只能在那场演唱会释放的感觉。后来,张晨光毕业以后,同样用分期借款的方式开了自己的外卖饭店,现在生意爆棚。他说循规蹈矩的生活,自己怎么都喜欢不起来。我忽然想到了美国的一项研究:一个人能上哪所大学,并不取决于你的智商,而取决于你相信自己能上哪所大学。一个人一生赚多少钱,并不取决于你的学历,而取决于你一开始相信自己能赚多少钱。电影《头脑特工队》里讲,人的经历都会被做成欢乐或者忧桑的玻璃球,收藏到无尽的记忆库中。那么,失去一场演唱会的年轻人和得到一场演唱会的年轻人,他们的生命切片会发生微妙而奇特的分野。那颗记忆球是红是蓝,一旦确定就永不会变。也许在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曾希望自己被无条件信任。但正因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无条件信任,长大之后你会最终发现,在这个经过充分博弈的世界里,信任是有标价的。这意味着让别人相信你,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和父母亲友借钱,你的成本就是必须完整地阐述你要购买的东西对你的价值。那么,你要怎么跟父母解释一场*演唱会或者一台大疆无人机和自己荷尔蒙之间的关系呢?一个人一生大概会赚很多钱,如果你恰恰在最穷困的时候,需要一件慰藉荷尔蒙的东西。那么,跟未来的自己借钱,何尝不是对生活的温柔。我算了算,包括房贷车贷,我一生中需要借钱买东西的次数应该不超过五次。你看,即使对于我这样保守的“老年人”来说,生命里*的次数都不为零,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接受借钱买东西并且可以如约还钱的人应该还不在少数。这些人性格各异,追求不一样,往往还被人看做奇葩。但他们都渴望被信任。大多数时候,他们在沉默。Kr纪录片里讲述的这些的年轻人,都是来自于一家分期购物平台的用户。我仔细看,是分期乐。虽然我并不是分期乐的用户,但对这家购物网站还算熟悉。这是财付通的一位前产品总监肖文杰在年创立的,可以在上面分期买定位器、衣服、旅行、课程等等。年左右,我有几位熟悉的*朋友集体跳槽去分期乐。那时我还颇感意外,是神马公司居然有魔力撼动前途无量的鹅厂员工。果不其然,分期乐慢慢声名鹊起,而后成立母公司乐信,年底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分期乐界面大概长这样现在乐信在消费金融领域算是占了头把交椅,他们瞄准的是年轻人,把钱借给他们用于购物、圆梦、自我提升。本来我觉得,借贷和从晋商时代流传下来的银行票号差不多,本质就是一个低买高卖的生意。它就像轴承上的润滑油,有用但不*。但是今天看了这部纪录片,又思考了如上一大段之后,我忽然发现,在有血有肉的人身上,故事绝不像财务报表上的数字那么干枯。值得被信任的人在寻求金钱,金钱也在寻找值得信任的人。我固执地相信,世界上值得被信任的人永远是少数。实际上,也并不是谁去借钱消费,分期乐都借。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技术可以造一个“火眼金睛”,从芸芸众生里挑出少数值得被信任的人呢?答案是,必须有。这种技术可以统称为“风控”。我通过熟悉的老湿傅找到了乐信的“风控大总管”,首席风控官刘华年。听他描绘了乐信的独门姿势。刘华年(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大叔刘华年是个既热血又冷血的帅大叔。说他热血是因为,二十年前,他曾经自导自演过一次精彩的“分期”。我特别喜欢旅行。年我在浙大读大二,假期的时候我有大把时间,心里种草很想去*。我跟父母要钱,他们觉得高原反应太危险,我八成有去无回,不让我去。我就跟所有的同学借钱,借来块。骗父母说我去北京同学家玩,结果到了*才告诉父母*,说我没有高原反应,活得好好的。他们没办法,也只好随我去了。他回忆。刘华年居然找到了二十年前自己去*的照片。。。那次进藏,刘华年还花掉了所有积蓄给同学们带回来很多神奇的小礼物。回来后他已经身无分文,打了一年工才把借来的块还清。二十年后的刘华年,已经历任GECapital、法国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的风控负责人和咨询总监,他变得有钱了,然而代价却是他再也没有一整月的时间去*浪了。他挺庆幸自己当年鼓起勇气借了块。年的暑假,彼时的人和风景,成了他生命里的一支绝唱。*概都是这样,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有钱的时候又没时间。他感叹。这段经历,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刘华年,让他在年的时候决定离开传统银行和保险业,加入肖文杰创办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乐信。他演绎了一个有趣的轮回:作为创业者,用金融科技帮助那群和当年的自己一样有荷尔蒙,有梦想,有不顾一切的冲动,却偏偏没有钱的年轻人。当然,刘华年也是个冷血的人。他在浙大的本科专业是数学,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生专业是人工智能,这种专业背景让他特别适合成为一位“风控官”。风控官是干啥的?风控的全称叫“风险控制”,本质就是一部冷酷的机器:用数学公式和算法,根据数据挑出值得信任的人,然后借钱给他;挑出不值得信任的人,然后不借钱给他。你长得再好看,说话再好听,梦想再天花乱坠,都没办法撼动机器的判断一丝一毫。如果把金融机构比作一个巨人,那么风控*就是他的大脑。风控*运转良好,这个巨人就像球场上奔腾的姚明,进退有据;风控*一旦秀逗,那分分钟就能把金融机构变成绿巨人,敌我不分。风控*表现的微小不一样,都意味着真金白银的盈利或损失,所以丝毫马虎不得。这么多年浸*在银行,刘华年对于风控技术有一种宗教般的敬畏:“数”大于天,法不容情。(三)我有个“大胆的想法”早年,已经在银行业潜伏了十多年的刘华年就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个大胆的想法源自于银行的一个Bug。举个例子:你去银行*买房买车,银行会让你跑遍全世界去开具收入证明,打印3-6个月银行流水,提供住址证明,查询央行征信,还有七七八八各种材料,之后银行才确定你值得信任,可以借钱给你。这种*作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但你有没有疑问,在这个用户就是上帝的年,银行这么不近人情,到底是图个啥?其实,银行形成这样的套路,是经历了一百多年风险洗礼的结果。他们对于“经济波动引发忽然死亡”的恐惧,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基因里——“我只信央行征信,其他一律免谈。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这种保守无可厚非,但Bug来了:银行征信需要一些时间积累,很多年轻人刚刚步入社会,征信记录为零。按照银行的原则,对于这部分客群只能采取所有放弃的策略。但谁都知道,年轻人里有很多诚实守信,有梦想也有还款能力的人,他们需要金融服务。银行对他们关闭大门,其实是对年轻人的不公平,也是银行利润的损失。刘华年大胆的想法是:我能否不用央行征信数据,而只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力量,做出一个针对年轻人的风控*,然后组建一个金融机构,专门服务年轻人呢?这个点子让他心跳加速。不过彼时环顾四周,并没有相似的金融机构出现。他稍微有点方,猜想政策上也许对这种金融新物种还没有明确放行。而且刘华年的专业是做风控,搞定的是把钱借出去的问题,对于资金的来源并没有很好的搞定方案。干还是不干?这是个问题。作为一个风控官,他对风险太敏感了。梦想虽有,但时机不太成熟,刘华年决定再观望两年。结果,就在他观望的过程中,中国的P2P像雨后春笋一样长出来了。P2P跟我想做的事情不一样。P2P本质上就是“次级*”,银行不要的客户大多会去P2P借款,他们的信用普遍比较差,这样风险肯定很高。你要知道,我想做的客户,不是银行不要,而是银行没有能力鉴别信用的年轻人群。他们将来会成为银行的客户,我只是想比银行早一步发现他们而已。这和P2P有本质差别。刘华年说。不过他最大的心病被搞定了:直接借钱的生意P2P都没有被监管叫停,那么比P2P更温和的消费*肯定不会有政策风险。他又有点蠢蠢欲动了。年冬天,刘华年正在印度出差,候机大厅里他百无聊赖掏出定位器,一位大佬在领英上联系他,问他有没有听过“分期乐”。他完全没听过分期乐,但是鉴于这位大佬在投资界的名气,他还是决定耐心听完。刘华年惊奇地发现,分期乐的商业模式,和自己之前想象的非常相似。而且创始人肖文杰又来自*团队,强项正好是互联网产品,可以相互补足短板。总之,这个橄榄枝听上去有点靠谱。你直接说吧,是想让我来给你充门面,还是真的想用风控技术降低全社会的金融成本?第一次见面,刘华年就这么扬着下巴问肖文杰。都是老司机,不用绕弯子。肖文杰一脸坦诚地说:“放心,我不是为了把美国公司*到国内捞一笔,我是为了搞定问题才创业的。我当年在学校,攒了很久钱买了一台*,没用两天被别人偷走了。当时*啃馒头一个月又买了一台。分期购买*这个事儿,绝对能帮到年轻人。“肖文杰不过,老炮儿刘华年还是没有立刻做决定——会说的人太多了,能做到才是汉子。之后几个月,我调查了整个互联网消费*市场,又咨询了很多业内的朋友,还经常给肖文杰发微信询问公司的进展。四个月之后,我和肖文杰的微信对话记录已经很长很长了。我用银行风控官的“火眼金睛”从头到尾把所有对话都复习了一遍,找不出任何自相矛盾的地方。这哥们真的是想干一番事业。刘华年说。年4月1日,这个本该开玩笑的日子,刘华年认真地加入了分期乐。金融*都有这个特点,考虑很久很慎重,一旦决定之后就雷打不动。刘华年踏进乐信的门槛,就已经铁了心,要建造一个全宇宙最强的风控*,把钱借给那些有梦想,值得被信任的年轻人。(四)紧急开挖“护城河”互联网的战场,从来都是血光四溅。由于刘华年拖了小半年才加入分期乐,等他进入的时候,市面上已经有起码一百家针对年轻人的分期购物平台了。那时候,各大分期购物平台的地推们就像这样:因为是新生事物,监管自然没有那么细致,这个市场当时相当混乱。在有的平台上,定位器卖得超便宜,但是用户下单的时候,就会悄悄跳出来很贵的*。更有不道德的平台,钻政策的空子,变相收很高的滞纳金。假如你买定位器花了块,每个月要还,如果你逾期没还,国家规定最多每天收1%的滞纳金。这里的1%,显然是指块的1%,是2块。但有的平台居然敢收总价块的1%,是块!刘华年回忆当年的乱象,对于那些所谓的同行相当不齿。“如果用户觉得这样收利息不合理,拒绝还款如何维修?”我问。“那就采用线下催收团队,各种上门逼迫,年轻人们刚进入社会,往往没有经验,一被吓唬就害怕了。假设要回来块,线下催收员大概能分,这是他们催收的巨大动力。”他说。“那时候,分期乐也采用线下催收团队吗?”我问。“恰恰没有,这也是我们活到今天的原因。”他说。肖文杰从第一天就笃定,要想把事业做得长久,一定要对自己的事业有敬畏之心。坑年轻人,不在他的人生选项里。这就造成同等客户条件下,分期乐天然的利润率就比那些没有底线的“同行”要低。为了保证健康发展,分期乐*只能用技术寻找更好的客户群。这也是肖文杰急切地邀请刘华年加入的根本原因。刘华年刚分期乐时,分期乐的用户已经有几百万,但却没有自动化的风控*。这意味着每天上万人提交借款的申请材料都要人工一个个审核。*审核时间已经堆到一个月以后。也就是说,你今天分期买一部iPhone,要一个多月以后才能收到货。年轻人买定位器就想赶快用上,等一个月,这肯定忍不了啊!当时等不及,打电话来催单骂人,甚至退货的用户大有人在。。。刘华年回忆。再看当时的肖文杰,也在焦急地等待“援军”。一句话: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互联网出身的团队,看着刘华年这么一个金融业过来的风控官,就像盯着一条锦鲤。刘华年差点被热切的目光灼伤,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三天没怎么睡觉,写完一个自动化程序,先把一部分最基本的人工审核用自动化的方式替代,把审核积压的时间一点点缩短到了一到两周。这时,他才有精力审视分期乐的风控体系。相比银行完善的风控体系来说,这里的建设还很粗糙。刘华年郑重地跟肖文杰说,我们得尽快建立起贷前,贷中,贷后一整套的数字化风控*。啥是贷前,贷中,贷后风控*?简单来说就是,要把收集到的所有用户信息放到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中,每个具体的人在数字空间里都有很多参数。通过对每个人数据的精密计算,可以在贷前确定他的信用情况决定借不借钱给他,在贷中可以连续监督他的信用情况,在贷后进行催收或者提供新的服务。肖文杰深表同意。于是到了年初,审核部,反欺诈部,政策策略部,决策科学部,贷后管理部,研究部,法律合规,区域风控部。这些都依次建立起来。这些部门的童鞋共同建造了一个大数据风控*。这个大数据风控*就像紫禁城的护城河,保证了分期乐基本的安全水位。这里中哥插一句。贷前风控*是整个风控*中最重要的部分,这很好理解,毕竟钱还没借出去的时候,金融机构拥有最大的主动权。不是有那么句话么:“说话之前你是话的主人,说话之后你是话的奴隶。”套用这句话:“把钱借给别人之前,你是钱的主人;把钱借给别人之后,你是钱的努力。”所以这里我有必要科普一下贷前风控*的具体工作机制是什么。你可以简单想象,贷前风控*就是一个“分类器”,它的工作分三步:第一步:把每一个来申请*的用户评风险分,我们假设0是风险最低,是风险最高。第二步:把他们按照规则分为两拨。一拨是风险值在分以下的,同意*;一拨是风险值在分以上的,拒绝*。第三步:在同意*的人里,根据每个人的风险评分,决定给Ta多少授信额度(就是最多借给他多少钱),以及给他多高的利息。这套风控*一建起来,瞬间把信贷审核员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审核员只需要处理极其特殊的情况就好了。经此一役,分期乐在风控技术上上了个台阶。一切看似进展顺利,但杀机暗伏。如果彼时从上帝视角俯瞰,你会发现无比惊险的一幕。就在“护城河”刚刚修好的时候,密密麻麻的敌军已经向这边扑来。(五)弹片飞溅的风控战争年夏天,刘华年忽然发现了一个“异象”:有很多用户运用分期乐买*,他们最终一分钱都没有还。仔细一查,看似无关的这些用户,下单时所处的地理位置都很接近。。。他和同事们一下子明白了,有坏人在*用户账号或者把不明*的用户骗到一起,假借他们的名义买定位器,然后把定位器统一收集起来卖掉赚黑钱,让蒙在鼓里的用户背上债务。我去,这还了得?这不是薅羊毛,这是犯罪啊。。。分期乐赶快报告给了*叔叔。与此同时,刘华年在风控*里一查,发现还有不少用户下订单时也在这个危险的“雷区”。于是他赶快通知同事,冻结雷区里所有的订单,减少损失。分期乐的第一条“反欺诈策略”,就这样诞生了。*会自动把有风险的地区归类,然后拒绝对相关的用户提供服务。刘华年叫它“LBS风险评估”。LBS风险评估这条策略收到奇效。后来的骗子发现,只要他们的在这个位置下单,就是通不过审核,只好研究新的对策。不久之后,刘华年又清晰地看到资金损失的曲线一下子上升了,他明白,敌人开始突破他的风控*线了。这次,坏人伪装成普通用户,分散在各地下单。但是他们的破绽又出现了:因为要销赃,所以都会把*邮寄到统一的*。虽然*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坏人填写*的习惯却是有规律的,把这些*输入人工智能*分析,可以找到这些*之间微妙的共同点,于是又把骗子揪了出来。这就是新的反欺诈策略,刘华年把它叫做“收货*聚类分析”。收货*聚类分析那之后,一边是骗子想尽花招,另一边是新的反欺诈策略像**一样一枚枚上膛。现在回望,从那一刻开始,消费金融平台和*分子的全面战争已经猝不及防地打响,赛博世界的战线上硝烟弥漫弹片飞溅,世界再也回不去了。一种叫做“骗贷”的黑色产业开始像阴魂一样*。翻看当年的新闻,凶险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开学季前后,骗子兵分两路。一路到偏远的农村,对年轻人谎称免费北京一日游,一车一车拉到北京。另一路先行在北京某高校旁边,租下一整栋楼,装修成宿舍的容貌。年轻人就这样被接进“宿舍”,不明就里地被骗子拍下“大学生在宿舍手持*的照片”,然后偷偷同时向多个*平台发起*。假设每个平台可以借到1w,那么一次骗名年轻人,总计可以骗到w。年,分期乐就经历过被团伙*的极端危险时刻。有一天,反欺诈*忽然报警,很多*的申请行为并没有发生在学校围墙内部,而是发生在紧贴学校的一栋楼。如果分期乐App的定位采集稍微不清楚一点,或者风控*的算法稍微宽松一点,这个微小的异常都不可能被发现。刘华年回忆,实际上就在第三单*申请的时候,反**就报警了。回望历史,乐信像在暴风骤雨里行驶的航船,避开一堵堵滔天巨浪。那些及时转舵的**作看似惊险幸运,但刘华年心中清楚,乐信每一次避开巨浪都不是运气。拳王泰森的每一场胜利都不是靠运气。只有提前扎扎实实地建立了大数据风控*,一条一条积累算法,一道一道改进策略,才能在凶残的战斗中永远比*分子出拳快一秒,躲闪快一步。他说。反欺诈策略有点像安检。如果发现一个人包里装了*、狼牙棒,那么不用怀疑,他.%是坏人;如果发现一个人包里装了蓝色液体,那他也许有%的概率是坏人;如果发现一个人包里既有蓝色液体又有打火机,那他也许有%的概率是坏人。你看,这里我其实说了两种指标:强指标和弱指标。*就是强指标,这就对应着央行征信。液体打火机什么的,就都是弱指标,对应着一个人的行为、地理位置、朋友关系等等。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刘华年手里用来判断风险的数据类型不是3种,而是已经超过了种。他相信,个弱指标,如果计算得当,证明力不一定逊于央行征信。到现在为止,刘华年的风控团队已经上线了超过条反欺诈策略。可以这样说,一个用户的行为只要有一丁点不正常的蛛丝马迹,反欺诈*就有极大的概率立刻发现。看起来很厉害吧?其实到这里,刘华年的“风控*长征”才刚刚上路。(六)那根“细细的红线”刘华年遇到的第一个最大困难,其实是来自团队内部观念的冲突。冲突的两方,一边是互联网人,一边是金融人。咋还打起来了呢?是酱的,刘华年组建的风控团队基本都是金融背景,而分期乐的产品团队大多是互联网背景,就像是一颗宝石嵌在王冠上,他们的材质不一样,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自然不一样。之前提到,风控*是个“分类器”,至于这个分类的尺度应该在哪里,互联网人和金融人就吵得不可开交。给你举个栗子就明白了:假设最开始分期乐只服务风险分在分以下的客户。那么,假设一个客户的风险分是,刚刚超出红线一点儿,你要不要服务呢?另一位客户的风险分是,也不算高得离谱。你要不要服务呢?他们在争论的问题其实是:风控*的红线要画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金融派”的刘华年直觉就是,绝对不行。但是,“互联网派”同学的看法就不一样了,为啥不试试,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呗,我们用一小群客户先试试,如果风险大,会赔钱,我们再停掉也就是了。一开始,刘华年死活都不让步,心里说,你们这帮互联网人,哪见过金融的险恶,肯定会吃亏的。到后来,架不住产品的同事们不断在他耳边唠叨,我们手里的风控技术和风控策略都在进步,为什么不能慢慢扩大服务的人群呢?风控的红线,有点像孙悟空画的圈。圈的大小至关重要。终于,刘华年被打动了,他觉得既然是互联网金融产品,也许应该“互联网人”和“金融人”都要向对方迈进一步。于是,刘华年带着团队为“风险稍高的人群”精心规划了一套算法,在实验环境里跑了半年之久,回看数据确实能够盈利,这才慢慢一点点放到实战环境中。如此,分期乐的风控团队的原则也开始变得灵活,服务的人群也从大学生客户群谨慎地扩展到更多人群。但是刘华年内心里依旧有一根红线——坚持对时间的敬畏。他明白,信用风险的暴露,一定需要一段时间——你把钱借给一个人,他究竟会不会每个月准时还,只有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看出来。所以他坚持一个算法模型要在实验环境里验证3-6个月,才能初步用于实战环境。他的这种坚持,被证明是有意义的。年,高管团队想要拓展一个新的客群——蓝领。刘华年本能地觉得这个客群的风险有些高,因为同行们都没有做这个客群,但又没什么过硬的证据,于是勉强答应为这个客群开发一套风控策略,进入这个客群市场。结果出人意料,在小范围测验了一个月,蓝领群体还款率非常高。大家纷纷给刘华年的风控团队竖大拇指,决定马上推广更大的客户群。刘华年一拍桌子:“不行!我们还得再观察两个月。”产品团队的同事皱起了眉头:“这么好的数据,要赶快抓紧时间扩大战果,抢占市场,收割利润啊!时间不等人啊兄弟!”刘华年摇头:“这么短的时间,根本看不出来*,就是不行!”这次争执直接闹到了CEO肖文杰的办公室。一边是产品说要赶快上蓝领业务,一边是刘华年死不松口。肖文杰也很为难,但作为CEO他必须做一个决定。他想了半天,说:“我同意上这个产品。”于是,蓝领消费借贷产品开始放量,借出去大几千万。(分期乐当年总放款大概是-亿,大几千万的比例并不少。)第二个月数据返回,所有人都大跌透视,坏账率大于%!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扣除经营成本%,这个产品本身的利润也就是%左右,扣两个%,盈利为零,还白白浪费了时间。这个产品被快速叫停。经过这次风险。所有的同事都被上了一课——刘华年特有的金融人的谨慎被验证是有巨大价值的。肖文杰专门找到刘华年说:“以后风控部门拥有一票否决权,我不做干预了。”这只是很多“斗争”的一个缩影,金融和互联网两种思维,就在这样一次次的争斗中一点点彼此靠近。“到今天为止,你觉得两种思维已经达成一致了吗?”我问。“我觉得我们已经非常接近了!”刘华年轻松地说。(七)一个有消费金融的世界,究竟有何不一样?刘华年没有见过分期买大疆无人机的“飞手”郭子辉,也没见过分期买课程的数据分析师兼Coser赵文博。刘华年没有见过分期乐的任何一个用户。但风控团队的每一条策略,最终都会幻化成分期乐平台上每一个真实的年轻人的*额度和利率。刘华年的世界里只有数字,年轻人的世界里只有梦想。这两个世界却通过一笔*联系在了一起,就像两颗远隔几十万光年的星球通过虫洞相通。我知道这很抽象,但我们的世界就是这么魔幻。我总相信,世界是一片海洋,每个人的梦想是一块礁石。有人的梦想脚踏一座大山,天然耸立海面之上,有人的梦想生于浅滩,潮汐之间就可以浮出海面透气。有人的梦想恰好深埋水面,没人看到它们的存在。而金融科技所做的事情,恰恰是把这片海洋的水位降低,那些永远没有机会浮出水面的礁石,由此重见天日;那些暗自沉默的梦想,从此被人看见。“让以前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这个时代发生。”也许就是刘华年和肖文杰们的小梦想。刘华年笃信,梦想永远是有价值的,而信任也永远是有条件的。这意味着你需要为自己的梦想和别人的信任付出对价。对于那些值得信任的年轻人来说,刘华年在建造一个天堂;对于那些不相信奋斗并且试图从他人手中攫取利益的人来说,刘华年在建造一个地狱。走出刘华年的办公室,深圳大雨倾盆。我又在思考那个问题。如果时光*8年,我到底会不会用分期的形式来买那台改变了我生命的iPodTouch4?我的答案是:可能依旧不会,我终究是一个消费观保守的后。但我相信,一个给了我选择的世界,和我别无选择的世界,并不是同一个世界。我依旧记得刘华年说的一句话:几年前,我们都看过一条新闻,一个年轻人为了一台iPhone而*。我、乐信、消费金融存在的意义,也许就是为了让这样的新闻从世界上消失。再自我介绍一下吧。我叫史中,是一个倾心故事的科技记者。我的日常是和各路大神聊天。如果想和我做朋友,可以搜索微信:shizhongpro或者关心微博:@史中方枪枪@浅黑科技。【浅黑科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标签: 乐信,一场有关信任的战争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iopcc.com/jiadian/50831.html转载请保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