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各项参数 (显示器各项参数不一样)
整理分享显示器各项参数 (显示器各项参数不一样),希望有所帮助,仅作参考,欢迎阅读内容。
内容相关其他词:显示器各项参数的含义,显示器各项参数设置,显示器参数1024×768,显示器各项参数设置,显示器各项参数怎么看,显示器各项参数不一样,显示器各项参数的含义,显示器各项参数的含义,内容如对您有帮助,希望把内容链接给更多的朋友!
换算的话大概是: %sRGB=%NTSC,%AdobeRGB=%NTSC 注:这个不是等价换算关系,只是在面积的对应,比如%AdobeRGB=%NTSC,而有的显示器%NTSC却是%AdobeRGB,这个就要看上面CIEXYZ色彩空间内的面积对应了。 sRGB实际是现在的标准颜色标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覆盖满sRGB实际上已经够你用了,但对于部分专业规划(比如印前)才需要非常高的*以至于超出了sRGB,所以Adobe公司推出AdobeRGB标准来应对这部分用户。 至于广*显示器(一般指大幅超越%sRGB*的机器)如果你用不上,我个人建议你就不要买,还是上面说的原因:因为*作*大多都是sRGB的,因为色彩坐标参数的转换带来的兼容性问题,经常能看到有人说广*机器偏红、过饱和;如果你用不上广*还对色彩很有要求(比如你要专门修图要减少色差)广*基本上就是噩梦,校色很麻烦,除非你是土豪,否则用不上广*还要修图一类的同价位普通sRGB的更适合你,因为广*机器的成本要高得多;而普通用户对色差没要求有兴趣和能力可以尝试广*,但要最好心理准备,有时候偏色给人主观带来的感受也是很好的(三星定位器的SA那类屏幕都是故意偏色的广*屏幕,结果给人带来色彩艳丽的感觉)但对于入门广*显示器来说,这种偏色绝大对数时候会让你觉得过于油腻,颜色过于浓艳(过饱和),严重甚至可能出现遗失灰阶的情况,而且如果你真的很较真要做这个色彩管理以保证色彩精度,广*机器的软件设置也是很*的事情(这个色彩精度不是说你买个好显示器或买个校色仪能搞定的);另外一点就是并不是*越高色彩就越好,很多人都说原来CRT色彩好,实际上那和CRT的超高色深有关,据我所知,现在为止世界上只有一款CRT是广*的,印象中是三菱的一个型号,非常小众,绝大多数人见都没见过,因为本身技术原因,CRT很难做高*,广*都是近几年LCD技术发达了才流行起来的,所以想看看所谓色彩好我个人更推荐找台真正8Bit面板的机器看看。 注:看*一定要看标准是什么,如果标准不明不要妄下结论或者主观猜测,比如说显示器参数的*一栏标个百分之多少,这时候你就要看单位了,他如果啥都没标就标个百分之多少并不代表就是sRGB,就拿Dell来说,我没记错他给显示器标的是CIE标准,有很多接近%sRGB机器*一栏才标了%,如果你直接认为这是sRGB,那一定是错的。 上面说完了显示器*,再来说说显示器色深: 很多人都把色深搞不清楚,最常见的我们普通的显示器说的多少位(bit)是指色深,这个跟*不是一样的东西。我们最常看到的说明是:彩色影像是由蓝、绿、红三原色依不一样比例及加上亮度混合而成,位之影像是由蓝绿红各阶层组合而成,可产生××=.7亿之颜色组合,比起8位××=.7百万色,足足多出了倍之颜色组合,而6位只有××=万色。看到这是不是已经晕了?感觉啥也没说?其实理解的话我个人更喜欢把色深叫色阶,你可以把不一样颜色坐标之间的过度的颜色数量按阶梯排布,而这个阶梯的数量就是色深的高低,比如有两种红色在*空间的不一样位置,这两种红色之间由一种变到另一种之间的过渡颜色的数量就是色深大小的具体表现。换句话说,色深越高过渡色彩就越多,颜色过渡也就越平滑,而实际显示效果来说就会越好,这个能显著从主观上感觉出来,如果给你相同*的一个6Bit和一个8Bit的机器,你稍微对比下就能显著看出差别。 这里就带来一个小测验(不完全准确):就拿这张图来说,如果你的显示器能看清里面每一种颜色的花纹(所有颜色的花纹都非常清晰)就表示你的显示器色深很高(至少原生8Bit),而如果有颜色花纹糊到一起看不清,或者很勉强那就说明面板色深不够高,而如果出现看起来都比较清晰,没有糊成一团但蓝色和红色不是特别显著的话,说明有可能面板是8Bit的,但驱动电路优化比较差。这张图也能让很多自称颜色很牛的*露出原形(好吧。。其实是大部分广*定位器基本都要出事,因为Android神一样的优化)。 注:这个图其实更多的是测验显示器驱动板的优化,在大多情况下8Bit以上的高色深显示器能很清楚的看到里面每种颜色的花纹,而6Bit的机器难以显示蓝色和红色花纹,但是我也发现,少数高色深面板优化很差的机器看这个花纹并不是那么的清晰或者优化很好的6Bit机器一样可以看清里面红色和蓝色的花纹(比如Apple的部分6BitIPS产品),所以此图并不%准确,并不排除有有的机器驱动板太差不能发挥出面板能力或者有的机器靠优化能通过这张图的检验的情况。而且这张图本身也不是来测验显示器用的,只不过被无意发现的可以看一下,测验结果仅供参考。如果想很准确了解自己机器的面板情况,最好还是知道真实的面板型号比较好。 接下来再说一下显示器色准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显示器色彩好颜色就准,实际上这个没什么关联,色彩好更多的是你主观上的感受,而色准是实实在在客观的参数,这个参数就是ΔE。色彩不准实际上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一些中低端显示器,往往没有一个好的驱动板来发挥出面板的能力,亮度色温也不合标准,也没有进行单独校色导致色彩不准等问题。当然这个一般来说可以靠购买校色仪来搞定,但是毕竟这也是一笔投入,如果你对色准有要求但是又不苛刻的话,一款颜色较准(ΔE低)的显示器投入会比你买普通显示器再买个校色仪要低。如果你对色差要求很高,你最好再买显示器的时候买一个能驾驭这个显示器的校色仪。(绝大多数非广*显示器绿蜘蛛就够你用了) 关于显示器DeltaE: DeltaE(ΔE)是专业领域用来衡量显示器色彩精准程度的通用标准(色彩偏离度),简单说就是软件给显示器的颜色参数和显示器实际表现出来的颜色的差别,DeltaE值越小,色彩越准确。一般情况下DeltaE值可以用校色仪测得。 可以说DeltaE是衡量显示器色彩表现的终极指标之一,印刷行业屏幕软打样一般要求DeltaE小于6(实际要求比这个高得多,大多数最高DeltaE都在2甚至1内)。 有些低端显示器即使在用校色仪校色之后,其DeltaE依旧是不堪入目的,很难胜任专业使用。 而专业显示器在校色之后,DeltaE一般都能达到小于3的水平,甚至有小于1的。关于这个参数大家看的话要看两个,一个是平均ΔE,一个是最大ΔE:ΔE并不简单是一个参数,它是通过测量不一样颜色的颜色精度获得的,换句话说如果校色仪测量了种颜色,他就会获得个ΔE,而显示器的平均ΔE就是这些参数的平均值,有平均自然就有可能有个别颜色有重大误差,如果某个颜色跑偏严重而其他颜色表现不赖,这个跑偏你是用平均ΔE看不出来的,这时候就要看看最大ΔE了,如果最大ΔE都能控制在2以内,基本上这个色准是很不错的,肉眼基本不可能察觉了,至少%以上的用户不会再有色差的问题。(其实关于色彩管理这方面是一门很抽象和深奥的学问,这个都不是一时半会能说清楚的,而且内容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如果想深入了解建议吧友们可以看看这方面的专业书籍) 关于大小的概念: 当ΔE在1.6-3.2之间时,人眼基本上辨别不出色彩的不一样,通常被认为是相同的颜色; 当ΔE在3.2-6.5之间时,多数人感到色彩是相同的,但经过专业的训练可以辨别其不一样,色彩的差别是可以看到的,但色彩给人的印象是基本相同; 当ΔE在6.5-之间时,色彩的差别是可以判别的,但色调本身依旧相同; 当ΔE在-之间时,可以确认是不一样的色调,但也可以辨别出色彩的从属; 当ΔE超过,则被认为是另一种不一样的颜色。 一般显示器是不会标这个值的,一般专业领域才会用到。 注:为了保证光度和色度精准可靠,专业色彩领域普遍要把显示器精确地调校到cd/m的亮度和K色温上再实现颜色的校正;如果拿着校色仪想折腾可以考虑用dispcalGUI这个软件进行校色,这是一款免费且开源的跨平台软件,支持各类校色仪,功能强大。 既然都谈到色准了就在这里再说一下关于专业显示器的问题,很多人都对此有疑问,为什么专业显示器卖那么贵,包括一些型号的显示器面板很烂但是*不低,这里就来说下这些专业显示器的差别: 首先专业机器是商用机器,商用机器*普遍不低(看看移动工作站,如果你觉得Alienware笔记本很高端很贵的话,你和商用笔记本——移动工作站比一比,你会发现AW完全就是小巫见大巫),当然,除了商用本身的原因外,“专业”就一定有“专业”的地方: 首先就是驱动板的技术,驱动板研究是一个非常尖端的技术,现在世界上也就日本的几个厂商能做得非常好,这就是为什么LG生产液晶面板,但是自己的显示器不如很多用自己面板生产的显示器,(当年LG进军专业领域结果完败给用自己面板的日系老牌厂商)日本在这方面现在还是世界顶尖的,也就是说普通我们买来中低端广*机器不用校色仪效果并没有多好,色彩不准是一方面,驱动电路无法驾驭面板也是一方面。而这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们日常软件包括*作*都是默认运用的sRGB*,如果你的显示器*过高又没有矫正的话,偏色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厂商LUT编制水平也有限,甚至有的机器根本没有LUT,这也是我不推荐普通人买广*的原因之一,好的广*机器*非常高,入门的机器又有这种问题。另外还有就是深层次的优化,比如FRC抖动(怎么把低色深面板尽量表现的好)、输入延迟的控制(面板的理论响应速度和实际响应速度尽量接近)、对各种参数的控制、高色深的表现能力、灰阶能力、图像处理芯片以及内置的功能(比如内建硬解校色等)专业机器都是很有有优势的。(当然,这个专业只是泛泛的概念,每个专业厂商都有其具体定位的产品给专门的行业,它们各有特点来适应行业要求,比如医疗显示器要求和印刷行业的肯定是不一样) 专业显示器对其亮度控制也是很精确的,而且它能把亮度搞很低还对色彩损失较小,也可以设置在不刺眼的最佳工作亮度上(cd/m),这些方面普通显示器很难做到。还有不少专业机器都有内建LUT(Look-UpTable),一般LUT都被置于显卡驱动或*作*色彩管理模块内,有的专业显示器会内建LUT,LUT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调色盘,用内部算法来补偿色彩损失、均衡度和提升色彩精度的一个东西,对于广*显示器来说LUT是必不可少的,有了LUT显示器色彩精度会高很多,例如EVW就有一个Bit的LUT;不一样厂商编制的LUT即使Bit相同实际性能也可能不一样,这也是一个考验厂商技术积淀的地方。 接下来再来说说显示器背光: 现在显示器背光有两种,CCFL和LED,这两种背光模块各有各的好处,总体来说是这样的: CCFL是一个比较老的技术了,原来的显示器和现在一些高端显示器还在用它(现在高端显示器也开始不用CCFL了,CCFL马上就要绝迹的节奏),它的优势是短波蓝光比较少,加上相比之下亮度低,CCFL对眼睛的*较少,而且因为CCFL的余晖效应,即使是低频PWM调光(其实可以说所有的CCFL显示器都是低频PWM,你拿定位器都能看到波纹的),给人也不会有闪的感觉;但是缺点也很显著,CCFL的寿命较LED要短很多,而且功耗很高,发热非常大,寿命也短,时间长了会光衰,太冷启动也要预热,还要最重要的就是环境问题,LED可回收而CCFL会有汞残留污染环境。对于普通用户来说CCFL也就是这么多缺点换了一个对眼睛好、看得舒服的优点。 而LED背光分W-LED(白光)、GB-LED和RGB-LED(三基色),其中大家平时买的LED显示基本都是W-LED显示器,他们的分别上还是跟色彩有关系,一般W-LED能覆盖满sRGB空间,再高的话就没办法了(这也是为什么实际测验市面上大部分机器到%sRGB就上不去了,都没有出现过%sRGB,因为背光*了面板的*),而GB-LED基本上覆盖AdobeRGB没什么问题,一般中高端LED显示器用的这种背光,而RGB-LED就非常厉害了,支持超过完整NTSC*范围,但是RGB-LED成本很高,而GB-LED是一个折中的替代方案,所以,现在只有超高*的*LED显示器上能看到他的身影,大多情况下我们甚至能认为我们看到的显示器非广*就是W-LED,广*就是GB-LED;他们光谱没有大变化,短波蓝光依然非常高,而且因为没有余晖效应,低频PWM调光会闪屏,而且闪的比较厉害。优点上,LED功耗小,发热小,寿命长亮度高。 注:其实亮度高也不算优点,在照明上亮度高绝对是优点,但是作为背光来说,首先就是上面说的,专业的色彩管理都要求精准的cd/m的亮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端显示器会有遮光罩,因为如果环境光太亮而显示器要运用工作亮度cd/m的话。。那就不得不用遮光罩了),否则色温和工作环境不易控制,既然这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长开cd/m以上的亮度呢?再一个,LED的蓝光只是相对高,实际总量还是要看亮度,如果LED亮度开很高,光通量上去了,本来蓝光问题不是问题就变成严重的问题了,对眼睛*很大,低端显示器亮度搞不低再加上PWM的原因,LED感觉刺眼/眼累的人不在少数。 关于显示器护眼: 并不是说LED损害眼睛而CCFL不会,CCFL也包含短波蓝光,但是比较少,光谱集中在绿色,但是过高的亮度蓝光也会很多,依然会损害视网膜。所以调低亮度和适当用眼才能保护眼睛,护眼只是相对的,但是LED你把亮度弄高绝对累眼,因为蓝光量高得多了。如果想过滤短波蓝光可以去买个专门的透视,Gunnar为代表品牌,*不算太贵但也不便宜,一般几百块钱的样子,效果还可以,如果是戴透视的可以试试夹片,比如Blaulock的,效果还都凑合。(如果是土豪的话可以定做Gunnar的近视片)包括还有些医用级别的能保证过滤%的蓝光,实际那种偏黄太厉害了,我亲身来说我觉得Gunnar戴的最舒服,包括比滤蓝光效果好的*也要舒服,可能和镜架规划和他的琥珀色镜片有关吧。 接下来再说说显示器接口的问题 现在买的显示器无非这四种接口:VGA(D-Sub)、DVI、HDMI、DP(DisplayPort) 其中除了VGA外都是数字接口 VGA接口: VGA是在年随PS/2机一起推出的一种*传输标准,当时具有辨别率高、显示速率快、颜色丰富等优点,在彩色显示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他的最高辨别率xHz(不确定,但至少这个辨别率能带起来,4k还不详) VGA接口由三排针每排五个共十五个针组成,显卡会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发给VGA接口输出,由于技术原因,CRT显示器都是VGA接口 显示器DVI接口: DVI是年由SiliconImage、Intel、Compaq、IBM、HP、NEC、Fujitsu等公司共同组成DDWG推出的接口标准。 DVI接口分DVI-A、DVI-I、DVI-D三种,现在DVI-A已经淘汰(因为只支持模拟信号,和VGA几乎没有分别),DVI-D是纯数字接口,无法转换VGA信号,而DVI-I可以(其实就是DVI-I的针脚里附带了几根模拟信号的针脚,DVI-D没有这些针脚) 另外DVI还分双通道和单通道,双通道的针脚更多,带宽更高,单通道DVI-D只能最大支持xHz,双通道DVI-D可支持xHz或xHz(3D显示器) 注:此接口需要拧螺丝固定,官方说明支持热插拔(但不建议) 显示器HDMI接口: 显示器HDMI接口是首个支持在单线缆上传输,不经过压缩的全数字高清晰度、多声道音频和智能格式与控制命令数据的数字接口。HDMI接口由SiliconImage美国晶像公司倡导,联合索尼、日立、松下、飞利浦、汤姆逊、Toshiba等八家著名的消费类电子制造商联合成立的工作组共同开发,它拥有接口简单,支持音频传输、3D显示、互联网连接等诸多优点。 他的版本经过多次修订,现在主流的是1.4版本(.2Gbps带宽) 现在显示器上最常见的是一种Pin的HDMI线,最大辨别率实测xHz(再高的我没测验,但可以确定的是4K是不能支持Hz的),支持音频传输,但是我亲测好的线材也能保证xHz的带宽。。。还有一种为Pin的HDMI(好像从来都没见过,感觉是不是哪种故障没流行起来,印象中HDMI1.4的线材根本没有这种),拥有与双通道DVI相同的最大辨别率,也支持音频传输,而MiniHDMI、MicroHDMI现在的显示器上不多见(就不是显示器上用的好吗),内部也为Pin;HDMI接口一般在显示器上是为了方便接入蓝光机、游戏机等设备(要支持HDCP才行),当然,接到计算机上也是完全可以的,不过这个接口经常有兼容性问题,具体表现就是显示不全或显示超出边界、灰阶范围不正常、用隔行扫描等,反正不到万不得已不建议PC用这个接口接显示器。 注:HDMI可以传输4k辨别率,但是只有Hz或Hz,如果传输3D信号的话1.4标准普通pin带宽都不够,刷不到PHz,买Hz的3D显示器别用HDMI传输,否则会强制压到P上;此接口不需要拧螺丝固定,即插即用,官方说明支持热插拔(但不建议)。 显示器DisplayPort接口: DisplayPort是由VESA批准的接口规范。DisplayPort无版权费,他拥有高带宽、支持音频传输、支持3D等诸多优点,经过多次修订,现在主流的DP接口是1.3版本(.6Gbps带宽) 现在很多显示器上都拥有了DisplayPort接口,但是此接口大多用于高分屏上(X及以上)它的高带宽、功能多、接口方便、无版权费等特点让他定位取代HDMI的地位,现在DisplayPort最大支持xHz,有的显示器上用的是MiniDisplayPort,大家购买的时候要注意,以免线材不通用,总体来说这是现在最好是*接口了,如果大家购买高辨别率显示器,建议用这个接口。 注:此接口不需要拧螺丝固定,即插即用,而且不一样于HDMI,此接口有一个卡子帮助固定,以防接口松动,官方说明支持热插拔(但不建议) 对这四个接口进行排序的话:DisplayPort>HDMI>DVI>VGA 不过还是上面说的,建议接PC如果有DVI-D就别用HDMI了 在效果上现在显示器上VGA接口是最差的,P下DVI、HDMI、DP几乎没差别,DVI没有音频输出,而在高分屏上,DisplayPort接口根据其超高带宽、方便的接口插槽,而且授权免费,在各方面都优于其他接口 关于显示器漏光: 成天听别人漏光漏光,漏光是什么?屏幕边框不好把背光灯的光漏出来了吗?当然不是,工艺还不至于这么差,漏光是指在显示全黑下,背光管没办法均匀把光打在屏幕上,就会显示出背光管的轮廓或光源的位置,为了好理解,附几张图: 这种情况就属于漏光了,一个比较一般,一个就是大家所谓的亮瞎了。漏光多见于LED+IPS,漏光厂商并不保证,也就是说上面那种漏光程度或更严重一些都属于正常现象,不算质量问题,不给于包换(有的商家可以换),对于这个实际也因人而异,有的人就受不了一点漏光,心里就是不舒服,对于这种人,最好远离低端IPS;漏光对显示有没有影响呢?实际上不严重的漏光对显示没什么影响,只有在全黑的时候才能看到,而稍微为严重的比如上面那张,对显示会有轻微影响:在显示黑色的时候颜色会不纯正,而且显示黑色较多的时候的时候会影响可视角度,但日常用基本没影响。 注:自动模式相机以及定位器拍的漏光跟人眼有差别,普遍会放大漏光的效果,就算看的没怎么漏光的显示器靠自动相机照还是有可能会看到漏光,甚至拍出来漏光严重,而且同一个显示器同样的环境改一下相机就能拍出来完全不一样的效果(漏出翔/完全不漏)所以吧友们拿个定位器拍个漏光出来求鉴定是很不科学的,我建议你真要拍找个好点的相机自己设参数,保证拍出来效果和肉眼的效果差不多。 关于显示器镜面屏Or雾面屏的选择: 先来了解一下这两种 雾面屏:屏幕表面粗糙、摸上去带有磨砂质感,这种显示器没有眩光(不会镜面反射)在房间采光非常好的情况下不会影响显示(不会把坐在电脑跟前的自己投射到屏幕上)也不会沾指纹,但是这层雾面处理会对透光造成影响,有可能造成显示器油腻质感、锐利度较低 镜面屏:屏幕表面光滑如玻璃,非常平整,透光率高,显示较雾面屏锐利,但是如果房间采光较好,显示器又显示以黑色为主的内容的话就会出现镜面反射,屏幕表面就像镜子一样会把自己投射到屏幕上,影响显示,而且容沾指纹,搞不好显示器就大花脸啦。 其实这俩的差距就好比定位器贴膜的磨砂膜和高透膜的效果一样,如果既想要高透又想不被反光打扰如何维修?其实市面上有的显示器外部有一层防眩光玻璃(产品比较少),比如CinemaDisplay、惠科的一些产品,这种虽然也是镜面,但是这层玻璃会滤掉反光(不可能完全滤掉,但是在非常亮的房间里也基本不会影响显示,我试过,只有在屏幕显示全黑且光线非常强烈(拿手电筒直射)才能看到较显著的光反射),而且还能保护液晶不易受到划伤,不过这种也有两个问题,就是如果外壳密封不严的话有可能在液晶面板和防眩光玻璃之间积起灰尘,这样就不太好了,另外因为外面还是镜面玻璃,所以指纹当然就没办法防啦! 总之呢,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挑选是镜面屏还是雾面屏或是有防眩光玻璃的屏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关于显示器对比度: 对比度实际最直观可以表现显示器显示“黑不黑”高对比度能让画面层次分明,看起来更纯正,算法是显示器显示纯白最高亮度时的亮度值除以显示纯黑亮度最低时的亮度值,这个得数换成XX:1就是对比度了,这个参数当然越高越好没什么说的,但是这几年厂商抛掉节*搞了个动态对比度,正常IPS面板能到:1已经很厉害了,VA能到多:1甚至:1,结果动态对比度动辄上百万比一、上千万比一,甚至某些厂商搞了几亿比一的产品,实际这东西也很简单,按照算法是白比黑,那好,我把黑度降低是不是对比度就能提升?于是厂商在驱动电路里搞了个小程序,在画面大部分显示黑色的时候驱动板自动控制降低背光亮度,甚至关掉背光,这样黑色的亮度就会非常低,分母趋近无限小,结果比值当然就非常大了,可是这项技术没任何意义,而且在黑色的时候还有可能因为亮度过低遗失一些细节,所以这项技术比较忽悠,没什么意义,大家如果去比较的话这个参数可以忽视,看这个还不如看看面板是素质更实在。 注:对比度比较科学的测量方式是在同一个屏幕上显示灰阶图,然后测量纯白和纯黑的亮度差;有人说我前后矛盾,说低端显示器搞不低亮度怎么现在亮度又低了来满足动态对比度;我前面的意思是这些厂商没办法再低亮度下保持一定程度的色彩表现以及暗部细节,这里面还有一些背光控制精度的问题,最后他们没办法就把最低亮度弄高了,并不是做不到,如果以动态对比度下那个最低亮度来显示的话。。基本上看不到啥了。 关于显示器刷新率: 要知道,CRT时代电子束在屏幕上扫描,刷新率是指重复扫描的次数,如果过低的话人眼能感觉出来就会感到显示器屏幕很闪,看起来很难受,所以那时候刷新率普遍都很高,低于Hz基本上都没法看。但是进入了LCD时代之后,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就算你用1Hz刷新率,显示器的闪与不闪也和Hz是一样的,因为LCD闪不闪说到底还是背光的问题;那么这个刷新率代表什么呢?实际上,CRT刷新率就代表了电子束的扫描次数,计算机为了减轻负担,扫描几次就让显卡输出多少幅画面,这个是一直没变的,也就是因为兼容性原因把这个保留了下来,对于显卡来说在LCD时代和CRT时代也是一样的,你如果调Hz,那么显示器就会从显卡每秒收到幅画面,如果Hz就收到幅画面;有没有觉得很像帧率(fps)呢?实际上有条件你可以做个试验,用显卡驱动强行设置辨别率,把其他参数不变,把刷新率降低到Hz试试,你会发现画面会变得很卡,就和游戏的卡慢一样,如果用软件测验帧率,你会发现这些窗口帧率都不会超过(3D软件除外)而窗口跑一些FurMark一类的3D软件虽然帧率很高但是画面依然很卡,测验显示器响应时间却发现影响没那么大。这就说明选择Hz之后,显卡给显示器每秒只输出幅画面,这时候不是显示器卡了,而是显示器接到的信号反馈出来的图像变卡了,对于计算机来说要考虑帧生成时间等等问题,就不能像电影帧还很流畅了(游戏里也是一样,一般情况下至少跑才会觉得没有显著卡慢)于是可以得出结论:液晶显示器刷新率还是有实际用途的,但作用没有那么显著,大多数显示器都是Hz的,对普通人来说完全足够了,不需要那么高刷新率,打游戏的话高刷新率才能显示出高帧率,例如你那Hz的显示器玩游戏超过帧实际上显示器已经显示不出来了,依然按照帧走,如果你是Hz的显示器,你就能最大显示帧的游戏画面,对于一些发烧友来说,这能看出细微差别,-远没有-的差别显著,主要差别就是高刷新率配合高速面板能让动态画面更平滑。刷新率这个参数对现在LCD显示器来说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参数,如果你响应时间能跟上,刷新率足够高,那对游戏会有一些帮助,如果刷新率只有Hz的话的话对普通人影响也不是很大,基本上不会影像显示,显示效果还是要看那几个关键参数。另外有人说你强制往上调刷新率会烧坏显示器,实际上不会,这是以讹传讹,原来CRT会,但现在LCD根本没这个问题,最多就是驱动板不支持会黑屏,如果不黑屏长时间用没任何问题。(大多数Hz的显示器强制设置都能支持Hz) 关于显示器比例: 显示器发展到现在主流的方向还是4:3到:到:9到:9,现在:9为多数,最开始4:3用得好好的,结果厂商跑来号召:接近黄金比,看得舒服,宽屏是最合适的,实际上宽屏因为面积小,同尺寸能切割更多面板,所以为了降低成本,才这样号召,不过:确实还可以,但厂商又不满足了,搞了:9又来说最适合黄金比,游戏电影最好了,实际上因为:9在液晶基板上能切割更多面板,又一次节省了成本,就这厂商还不满足,又搞个:9,美其名曰宽银幕 2.:1=.5:9,所以:9更适合影音,实际还是为了多切面板降低成本(寸:9比:多切3块,寸:的切割数量和寸:9数量一致)我个人推荐优先考虑:,买X或X的产品,其次考虑:9,至于:9,你最好亲自去看看产品,褒贬不一,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视野确实很宽。 关于显示器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简单地说就是液晶变化的速度,黑白响应时间是指液晶由灰阶0到灰阶(纯黑到纯白)转换的时间,灰阶响应时间(即G2G时间或GTG时间:greytogrey)就是其他灰阶之间进行转换,灰阶肯定比黑白快,而且灰阶实用意义更大(我们不可能老让显示器在黑白之间转换,其他色彩转换更多),所以厂商都喜欢用灰阶来表示响应时间。但是要注意,原则上这个参数越低越好,但是因为各个厂商测验方式不一样,测验标准也不一样,而且RTC技术也不一样,大家都在想办法弄快一点,取的也都是最快值,所以从这个层面参考不一定%准确,也就是说直接拿两个显示器直接横向对比响应时间数值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有第三方的测验那是再好不过了。前面大家也知道了,TN面板是速度最快的,这点没有任何争议,原来VA面板和IPS面板是非常慢的,慢到拖尾很严重,响应基本都是ms左右,现在响应时间快了除了面板工艺改进以外,还引入了RTC技术,这样写的肯定用了这项技术,这项技术现在绝大多数机器上都有,它也是靠加电压来实现的,这项技术把控不好的话会影响显示,不过现在厂商做得还算可以,这个一般来说问题不大,是利大于弊的,可以靠这个加快面板灰阶响应时间。 而关于玩游戏不要有延迟的方面也和驱动板有关,驱动板优化除了和RTC的表现有关外,还和最后的表现有关,例如显示器的输入延迟就会影响最后的表现关于输入延迟: 输入延迟即inputlag,这也是CRT时代玩fps玩惯了到LCD时代不适应的原因之一,这是除了面板响应时间外对延迟影响最大的一个参数,这个很少有人关心,别说国内,就是国外很多测评网站都不会测量这个数值,这个最早被传开其实不是从显示器这边,而是家用游戏机,众所周知Xbox和PS3时代的手柄是*手柄,部分玩家在很激烈的动作游戏上发现了有延迟;后来发现,不光是这些输入设备,包括电视机、显示器在内都包含输入延迟,其产生的原因就是这些产品还是数字化的产品,可以说里面基本都有相似SoC的芯片来处理信号、控制OSD、甚至优化处理图像(比如很多品牌的电视的各种所谓的图像引擎),而这些芯片工作的处理速度以及一些信号上的延迟都会在在一定程度上使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产生时间差,这就是显示器的输入延迟;而CRT因为本身是纯模拟的,不存在数字电路(意思就是CRT从原理上没有这一步处理,包括CRT的OSD调节等本身都是改变电子束而不是靠数字电路进行控制),更不可能有什么图像处理引擎之类的,所以CRT是不存在输入延迟的;利用这一点,测验输入延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计算机运行一个秒表程序开始读秒,并且这个秒表精确到毫秒级,然后接入两台显示器:待测显示器和无输入延迟的CRT,并在Win辨别率选项内用“*”选项,让两台机器都显示读秒的画面,拍下照片,用CRT显示的的时间减去LCD显示的时间就是显示器的输入延迟时间了,这个意义重大,因为据我所知某些显示器输入延迟很高,很多机器平均甚至有ms,相比现在面板不够ms的响应时间足足高了好几倍,而显示器的真实延迟时间就是输入延迟+响应时间,而现在做的比较好的电竞机器可以把这个控制在不到ms,也就是说电竞显示器一定要有一个高速面板和超低的输入延迟,否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看这个参数最大的绊脚石就是。。根本没有测评,国外只有很少的几家网站注意到这个并对这个有测验,国内几乎没有,而让大家自己测的话。。现在还有CRT的人不多了。。。至于厂商,恐怕根据已知的测验结果,输入延迟方面测验并不乐观,厂商如果没有压力的话是不会宣传这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至有很多人关心才会撼动厂商(比如调光,显示器讨论基本都在说,所以这两年厂商才有所动作),所以厂商这边恐怕要有足够的关心度才行。 关于显示器亮度: 有些人总觉得显示器不够亮,比如Zol上见评论显示器的缺点:显示器亮度太低了,才cd/m。实际上显示器亮度根本没必要整那么高,一个是刺眼,一个是前面说的LED短波蓝光的问题,亮度越高对眼睛*越大,看的也越累,我个人建议显示-cd/m就可以了(当然因为一些技术原因,某些显示器亮度是0都有cd/m2)亮度越低显示效果越差是一定的,低亮度下还能有很好表现的显示器一般东西都不会差,所以大家找这个平衡点吧,尽量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弄暗一点,对自己眼睛好,cd/m的色温是容易控制在-k之间的,对于寻找CIE的白点有帮助,对色彩要求高要校色的吧友强烈建议把亮度搞到cd/m左右。 关于显示器校色仪: 这东西说实话一般人用不上,而且烂显示器也别指望弄一次就能脱胎换骨,这个主要看用途,如果你专业领域用途,显示器也不错或你对色彩要很高的发烧友,可以考虑入一台,因为正常人用不了这么高的色彩要求,对普通人来说这点差别根本没影响,而一台能看得过去的校色仪少说也近1k,拿来用两下也挺划不来的,看自己的用途了,普通人不建议买这个,如果朋友有可以借一个用,如果实在想用又觉得贵的话可以去租一个,不过比较麻烦,看自己了。。如果有专业用途建议更换运用环境就要校一次色,即使没更换环境建议定期校色,而非广*机器用DatacolorSpyder,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蜘蛛校色仪就可以了,如果是广*,尤其还要在印刷行业用,我个人还是建议买比较好的EIZO的显示器,配合以Xrite(爱色丽)i1PublishPro2级别的产品专门给显示器校色。 好了,就说到这了。希望以上显示器的有关知识,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