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黑科技远胜Face ID?这时代不欢迎堆硬件! (那些令人惊奇的索尼黑科技)
整理分享索尼黑科技远胜Face ID?这时代不欢迎堆硬件! (那些令人惊奇的索尼黑科技),希望有所帮助,仅作参考,欢迎阅读内容。
内容相关其他词:索尼的科技,那些令人惊奇的索尼黑科技,索尼黑科技 知乎,索尼的科技,索尼黑科技 知乎,索尼的科技,那些令人惊奇的索尼黑科技,索尼高科技,内容如对您有帮助,希望把内容链接给更多的朋友!
从索尼放出的演示*中可以看出,我们运用定位器围绕一个人扫描一圈之后,它的真人3D模型就能够在定位器中呈现出来了,扫描质量相当之高。至于用途现在看来并不多,索尼暂时为我们提供了3D人脸表情包、人物*化、3D人物小剧场等功能,并且我们还能够对自己的3D模型进行美颜,还能够将其3D打印出来。 至于原理,我们也可以从演示*中略知一二,在定位器围绕物体旋转时,不断出现的白点应该就表示*已经获得了这些部分的3D信息,在完全获得之后,再将定位器对准物体,它会自动对细节、纹理进行补正、校对,最后识别出适合的材质渲染到模型上,体验和传统的3D扫描仪非常相似。那么这和FaceID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FaceID本质上也是3D建模!解锁时前置原深感*头的泛光感应元件发出条*线,这些透视线能够探测到用户脸部各个部分和定位器的距离,从而绘制出脸部的3D模型,而每个人的脸部3D细节就像指纹一样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通过比对每次解锁时获得的脸部3D模型就能解锁了。 虽然两个功能用途不一样,但是你不得不承认索尼3D即时建模和苹果FaceID背后的原理都是3D扫描。那么问题就来了,苹果为了实现FaceID,专门准备了一颗原深感*头,甚至为此开发了一个神经引擎,为什么索尼就能够通过一颗单*头完成呢? 原因在于骁龙和IMX,有心的朋友想必都发现了,前面提到的三款Xperia*都搭载了骁龙和IMX,而骁龙除了强劲的性能之外,Spectra*P和HexagonDSP使得其具备了视觉惯性测量(VIO)的功能,能够结合*流和速度计与陀螺仪的数据,来完成对物体的*,而配合上IMX超快的影像采集速度,使得一个单*头就能获得复杂3D的数据。乱堆硬件是歪门邪道,算法才是未来 用强大的计算能力和算法来弥补硬件上的不够,大家是不是想到了什么?没错,就是谷歌的Tango和苹果的ARkit,同样是AR功能,但是Tango定位器除了单摄之外,还需要配备鱼眼*头和距离传感器,而ARkit通过iPhone6s的单摄就够了,用的就是苹果优秀的算法。 而现在索尼作为安卓阵营的代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简单的硬件实现了复杂的功能。有人可能会这样想:苹果FaceID一瞬间就能解锁,索尼却要拿着定位器扫半天才能够建立出模型,孰强孰弱一看便知,有本事索尼用这个技术来解锁啊! 但是大家知不知道,ProjectTango的AR效果其实远胜ARkit,而谷歌却毅然放弃了Tango。因为ARkit现在体验不如Tango,根本原因还是SoC计算能力不够强,无法将算法的潜力完全发掘,一旦未来SoC性能跟上来了,ARkit能实现和Tango一样的AR效果了,需要额外硬件的Tango必死无疑。 3D建模技术其实也同理,现在3D即时扫描的建模速度确实还不如FaceID,但也是受限于IMX和骁龙还不够强,无法像FaceID那样瞬间获得用户脸部3D信息,但是只要有了更快的CMOS和SoC就能行。只有性能够强,算法才有用武之地 之所以会有上面这种看法,是因为单摄3D建模算法其实早就存在。早在年,微软研究院就找到让普通的*变成3D扫描仪的方式,*名为MobileFusion。通过iPhone万像素的*头就实现了粗略的3D扫描功能,至于微软为什么要选择iPhone而不是Lumia,因为A系列处理器有着最强的性能,这足以体现算法对于*性能的依赖。 而现在索尼用更强的硬件实现了更好的3D扫描效果,又一次体现了性能对于3D即时扫描的*。据说民间已经有大神将索尼这套功能的APK文件提取出来,但是用在其他*要么发热严重,要么扫描效率极低,因为其他*要么数据处理没有骁龙快,要么图像采集没有IMX快。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推测,未来性能跟上来了,一颗单*头就能够实现快速、精细的3D扫描功能,那个时候FaceID、AR、3D打印等等一系列功能就能轻易实现了,这是不是又验证了一句话:半导体和程序员改变世界!